刘干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,金石财策创始人&璟承家办执行总裁,著有《重新定义理财顾问》、《中国家族办公室管理前沿》
在投资中,我们经常听到“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这句话放在十年前是对的,它在理财启蒙期里提示我们:投资要关注潜在的机会,也要防范极端的风险。
十年过后,作为理财顾问的你,如果还拘泥于此,那么,客户很有可能会追问你:
鸡蛋到底放在几个篮子里?
按什么样的顺序放?
每个篮子应该放多少比例?
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进行调整?
这个时候,如果你要是回答不上来,拿不出实际的解决方案,客户会觉得你说出这句话的真实目的是为了销售给他更多的产品。
“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”这句话,如果理解不到位,不但不会帮到你,反而会起反作用。充分理解这句话,就要相对“一分为二”地看待这个问题。
分散,是很必要的。
因为它可以避免单一资产的市场风险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集中度风险。如果你都放在股市里,赶上一个熊市,就会导致你损失惨重。所以分散是有道理的。
集中,也是一种方式。
比如,过去的20年,中国房地产化的过程当中,我把主要的资产集中在房地产上,很显然,够安全,收益又高,流动性也强,因为当时买卖房产也很容易。这个阶段“集中”就非常有用。
过去疫情期间,如果集中资产在美元以及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上,比如股票,以七朵金花为代表的科技股上,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。
所以,“集中”在特定的市场周期中反倒会让你的收益最大化。
总体来看,低风险的资产是可以集中,高风险的资产一般要分散。
那么如果分散的话,应该如何分散?
1.鸡蛋应该放在几个篮子里呢?
从表面上看是股票、债券、现金、商品、不动产和另类资产,这是富裕人群的六大篮子。如果不是特别有钱,或者说虽然资产多,但是主要都集中在公司上或者传统的房地产上,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减少一些篮子,保留股票、债券、现金、不动产,就在这四种资产上去平衡就好了。
作为专业机构,常用的,还是六大类篮子。每个篮子里可以再细分出很多子账户。一般的富裕家庭、中产家庭和高净值家庭,其实更应该基于账户去做配置。
比如教育账户,我就要考虑安全度非常高,变现性要非常好。在这个账户下,即便一个PE投资项目非常好,但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退出,如果孩子3年后就要出国留学了,就不太适合配置PE类资产。
还有养老账户,假设我是个老年人,我已经快退休了,我也不是很看好未来的资本市场,或者自己管理能力不行。那么我就踏踏实实地买国债、年金保险、黄金这类低风险的资产。
再看医疗账户,现在我们医疗费每年的上涨幅度很高,每年至少有7%以上。你就需要一些增长率好、抗通胀的资产。可以通过基金定投的方式,或者股票的方式,去投资那些短期可能有波动,但拉长时间看能上涨的资产。
真正要配置的时候,可以结合你的年龄段,结合你的生活主题,结合你的风险承受能力,在时间、品种、交易能力和交易时机上去做一些配置。
2.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放?
资产配置当中,我们知道它的好处和局限是因人而异。金融对每一个人来说,很难完全平等,有些好资产、好策略是有门槛的。再加上市场同样的涨跌,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承受的状态是不大一样的,要具体分析。
没有钱的时候,要特别注意防风险,选择偏保守型的投资。比如配置一些定存、年金保险、固收+的一些基金、高信用评级的债券、或者多策略的FOF、黄金,这些类别非常安全,流动性也非常好。一般来说要有30-40%的资产比例,要放到这种资产类别上。
但是只配置风险偏低的硬核资产,虽然可以抗风险,但没有办法帮你赢未来。一个人如果财富没有真正意义上增长,往小说,生活品质可能下降,往大说,阶层得不到维系。
对于普通老百姓,理财基准更多的是参照CPI。但CPI指数主要围绕食品、生活用品、衣着、交通等这种最基本的消费支出。
但如果你是个高净值人士,甚至是超高净值人群,你买的劳力士手表可能已经涨了50%,爱马仕包已经涨了N次价;或者原来你3000万就能在市中心买房,现在可能需要5000万甚至更多;投资公司股权的时候,原来1亿人民币的估值都觉得高,现在动辄1亿美元的估值;原来孩子去北美留学,一年20万就够了,可能以后就要一年花50万;原来请一个护工需要2万元,以后就要4万元。
这时候,你关心的是,这种稀缺的、品质化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率和资产价格的上涨率,他跟我们一般人认为的CPI其实是很不一样的。
所以说,普通人理财的基准,是跑赢传统意义上的通胀。富裕人群的理财基准是要跑赢资产价格的泡沫化程度。
3.不同的人应该放多少比重?
财富量级比较高,也能容忍波动的时候,应该多配置一些新经济的资产,像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制造业的高端化、商业航天,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股票,也可以配置一级市场私募股权。
这种资产风险偏高,配置比例可以是30-50%。需要强调的是,配置这类资产的时候,一定要分散。可以在A、B、C类上各配10%。做到期限错开,管理人分开,人民币和美元的币种分开。过程中容忍一定的波动,拉长时间看,它大概率会给我们带来高收益。
各种类型资产的配置,是有顺序的。富贵险中求,也在险中丢。你首先要做好防风险的资产配置,在这个基础上去拥抱新经济。
总体来说有几个方法。
从配置比例来看,对于保守、稳健、积极型的资产,可以是杠铃式的,两头多,中间少,即保守型和积极型的多,稳健型的少。
也可以是金字塔式的,底层低风险配置得多,上层高风险的配置得少。
如果说,市场处在牛市的阶段,你个人也处在比较年轻的阶段。此时,你的风险资产可以更高一些。保守20%,稳健的20%,积极的50%,大概是这样的比例。当然配置比例也要因人而异。
最后,我要特别提醒一下,我们很多人都把眼光放在“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即便他破除了集中还是分散的迷障后,容易出现另外一个更大的误区——鸡蛋都在同一辆车上。
比如2016年P2P大火的时候,就算把资金分散到10家P2P平台上,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,国家政策转向后P2P平台被取缔,即便是投资了10家平台,投资还是要归零。
再比如,买了20家基金公司的基金,但是熊市的时候,也基本都是非常非常差。
对于超高净值人群,在考虑“鸡蛋是否在同一辆车上”这个问题时,眼光就要放的更高一些,要考虑一下我的资产是不是都集中在一个币种上,比如是否全部配置了股票、债券、现金、房产等同一种货币下的资产。
所以超高净值人群,还需要考虑资产全球化配置,以及国别身份的规划。
所以,你看“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在说了十几年过后,我们依然要不断地追问自己。
鸡蛋到底要放在几个篮子里?
按什么样的顺序放?
分别放什么比例?
需要做什么调整?
这些思考一定要与时俱进,因为时代在变,潮起潮落,周期往复,这是必然存在的,所以篮子要买入并持有,买入并调整,千万不要认为分散就高枕无忧了。
只有不断的追问,才能接近事情的本质。